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阜阳时令习俗

    信息发布者:新时代骄傲
    2018-04-24 11:40:58   转载
    阜阳时令习俗
    【字体:大 中 小】【2010/5/24】 【来源:系统】 【供稿人:管理员】  【点击次数: 444 】【关 闭】
    传统节日 
        春节 实行公历纪年以来,元月一日称元旦、新年,将农历的 正月初一 ,称春节。过春节,又叫过年。过年从除夕开始, 农历腊月三十 ,(小月二十九)是除夕日,又叫大年三十。 正月初一 ,叫大年初一。除夕接年, 正月初三 送年,直到 正月十五 ,人们都称为大年下。 
       准备过年叫办年,从进入农历腊月开始,俗说“吃了腊八饭,就把年来办”,凑钱、磨面、磨豆腐、做衣服、买菜、买油盐佐料,买香蜡纸炮、做果坯、发酵子、打扫卫生。富家开始杀猪、宰羊。祭灶之日,( 腊月 23 或 24 )整修厨房锅灶,蘸米糖。接着一连几天,炸馓子、园子、麻叶子、蒸蒸馍,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。俗说“祭罢灶,年到来,闺女要花,儿要炮,老头要个帽缨子,老婆要个鬈称子”。到 腊月二十八日 ,基本准备就绪,便剃头、洗澡、洗衣服,说是“二十八,洗邋遢”,干干净净迎新年。
        除夕之日人最忙,收拾院子,打扫卫生,做到室内外整洁,各种吃食菜肴,都要做熟备好,并安放好天地、祖宗牌位,贴好春联。门、柜、桌、床、劳动工具,都贴春联或吉祥语,门前树上贴“抬头见喜”。粪堆上插纸花。中午前应把春联贴好。贫苦人家怕过年时债主讨钱,抓紧贴春联,俗说“贴上对联就不还债了”。一切借取都在贴上春联家里准进东西、不准往外出东西,借别家的用具,都要在贴春联前还清。吃晚饭,全家团聚,吃喝说笑,放鞭炮,谓之辞岁。老年人给孩子压岁钱。家人围坐烤火吃点心,回忆叙说一年的大事、好事,商谈新年的打算,直至深夜,谓之守岁。旧时,农村烤柏树根或柏枝、冒烟、不起火,满院香气。
        年初一,起五更,越早越好。起床后先改三个炮,叫开门炮,然后净手换衣。旧时人们迷信,先摆供、点蜡、焚香敬神、敬祖宗,跪拜时,放鞭炮,以鞭炮最响最长者为好。而今不敬神,但放鞭炮,不可少。早餐、先吃元宵、点心等甜食,预祝一年生活甜蜜。主食是蒸馍、扁食(素饺),不吃菜。人们习惯说“不空肚子拜年”。饭后,先给自家长者拜年,后给邻人拜年。拜年要挨门挨户,俗说“能隔一村,不隔一家”。村入、街邻互串互拜,直到中午。此后,聚谈玩耍,尽乐尽兴。
        过年之日,特别尊老爱幼,孝敬父母。当年死了父母的,不贴红对联,不穿红绿色艳服,孩子给长辈端茶送饭,拜年问好,长者给孩子压岁钱。父母不打孩子,不吵孩子,给孩子好东西吃。过年还是人们团结和解的时机。邻里或妯娌、兄弟之间,年内曾发生口角,不共言语者,年初一,一方主动登门拜年,就互谅和好了。所以至今民间仍有年节调解和事之风。
        过年吃喝风,由来已久,年下聚餐叫请年酒。俗说“喜酒要钱,年酒要还”。礼尚往来,于是成风。过年时迷信之风极盛。俗以为过年时诸神下界,连灶王也于“初一五更回”到人间,所以禁忌很多,唯恐触犯了神灵。旧时,五更用的洗脸水不能泼地下,天黑前不能扫地,起床后不能再睡。早饭后也不洗碗刷锅。初一这天忌吃荤,以素食为主。
        正月初二 ,开始亲友往采拜年,首先拜外祖父母、舅父母。拜年多是男子走动,到 正月十六 ,娘接闺女,拜年结束。
       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,称元宵节,又叫灯节,以吃元宵和玩灯为特征。俗说“ 正月十五 大似年”,城乡居民都很重视这一节日。吃元宵和玩灯都在晚上。元宵以糯米面做成,馅子以糖为主,加入桂花精的叫桂花元宵。包元宵时,有的故意放一枚小铜钱或小硬币,谁吃着,就说谁一年内必有喜事、好事,借以取笑玩乐。玩灯举行 3 天, 正月十四 试灯,十五正灯,十六看残灯。灯笼有各式备样,彩扎点蜡烛,家家门前张挂。有的走马灯上写谜,举行猜灯谜游戏。十二岁以下儿童提灯比赛,成年人结伴观灯。有玩龙灯、狮子灯、小车灯,又有高烧、旱船、小黑驴等表演。放大型焰火,隔数年举办一次、放爆竹、放起花,年年如此。近几年来,阜城举办灯会,各种彩灯挂于街道两旁。以电灯照明,五光十色,热闹非常。
        二月二 旧时迷信说法,下雨是龙绞水,到了二月,就到了春雨季节,龙开始治水了,说是‘二月二,龙抬头。”人们这天给小孩剃头。图个吉利,说是剃龙头。二月二以后,天气渐暖,有害的昆虫,也出蛰了,为防害虫惊扰,有着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:清晨起来,在日出前,用草木灰沿着墙根撒一圈,早饭炒豆子吃,俗称炒虫,吃煎馍,说是煎蝎子肚,把过年的蒸馍留到这天早上吃,叫做咬蝎子尾巴。还叫小孩用木棍敲打坑沿,过敲边唱:“二月二,敲坑沿,蛤蟆不吵老奶奶”。用绳子缚在剪刀上,各屋里拉,唱道:二月二,拉剪子,老鼠娶个瞎眼子”。晚上,打着灯笼照墙根,说是照蝎子,灯笼一照,蝎子夏天就不蛰人了。到二月二,春耕已开始,人们祝愿有个好收成,早起用木棍敲打门框,唱道:“二月二,敲门框,金子银子往家扛”。还敲着门头唱道:“二月二,敲门头,大囤尖来小囤流。”再敲着门枕唱道:“二月二,敲门枕,金银财宝往家滚。”“文革”以后,这些风俗有的已废除,但剃头和吃煎馍,吃剩蒸馍的习惯仍保留下来。 
    清明节 清明节是修坟祭祖的日子。俗说:“早清明,晚十月一”。在清明前几天,在先人的坟上添盖新土,俗称包坟。包坟后,在坟前摆供品,烧冥纸。解放以后,机关、团体有组织的到烈士陵园或墓前凭吊,以缅怀先烈,现已形成土种新风。清明节前后,城市居民或学生,结伴或有组织的到郊外游玩,叫郊游,又叫踏青。
      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,称为端午节。相传是楚大夫屈原投汩罗江自杀的日子。人们爱戴屈原,为防鱼、蟹伤害其尸体,以油糕、粽子抛入江中,于是形成了端午节炸油糕、包粽子之风。五月害虫多伤人,雄黄可以杀害虫,艾叶可以驱蚊蝇。端午节,成年人饮雄黄酒,把小儿耳门、鼻孔、肚脐涂以雄黄,又将艾枝插在门头上。妇女们用香料装入缝制的小袋内,叫做香荷包,挂在儿童的衣褂上或戴手脖上,还给小儿做黄包衣裤、鞋帽、在手腕、脚脖登红头绳,俗以为可以避灾。
        六月六 城乡人们喜在这天晒衣服和书画,借高温除霉。农民中午吃炒面,有甜有咸,谚云:“六月六吃炒面,大人小孩都喜欢”。 
   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,叫七巧日。神话故事说这天晚上,织女星和牛郎星渡过天河相会。人们喜聚在空旷之处,边乘凉,边观看天上星光。
       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,称中元节,又叫鬼节。旧时,慈善会募钱举办法事,做道场,放河灯,在十字路口烧冥纸,以赈济野鬼,超度亡魂。家家户户也在这天到坟上烧纸。这天,纯是迷信活动的日子,解放后,已被革除。
       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,是中秋节。古语说“月到中秋分外明,人逢佳节倍思亲。”中秋之夜月最圆,人们欢聚于月下赏月、所以又叫团圆节,中秋节吃月饼,象征幸福圆满。农民还有吃焦馍的习惯,焦馍圆形,又酥又焦又脆,也是美食。节前,亲友互赠月饼。相传元朝末年,蒙古贵族强化对汉族人民的统治,规定每十家用一把菜刀,且由所派“鞑子”掌管。颖州人刘福通,领导人民反抗,以信白莲教相号召,借中秋节吃月饼的时机,在月饼内夹一“杀鞑子”的纸条。切月饼见纸条,一起动手,杀死管家鞑。于是中秋节赠送月饼之风沿袭下来。农村青少年,在旷地里点火把,摇着后抛向空中.叫撩火把。也有到别家地里搞瓜或掰向日葵吃的,叫做摸秋。
       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,为重阳节,旧有登高、赏菊的习俗,是老年人的活动日,近年,政府定为老人节,组织老人赏菊,游乐,号召青少年尊敬老人。
       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 ,叫十来一,称为鬼节,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扫墓祭祖的日子。旧俗,这一天都要上坟烧纸,但也可以晚几天,有“清明祭前,十来一烧后”之说。
       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 ,称腊八,民谚云“腊八辣米饭,大人小孩都喜欢”。旧时,富家用红枣、百合、莲子等做成米粥,叫八宝饭。一般人家以粉丝、豆腐条、萝卜条、辣椒等,做成成米粥,叫辣米饭。吃饭前将米饭粘果树上一疙瘩,愿果子结得象米粥一样稠。“吃了腊八饭,就把年来办”。城乡居民开始准备过年。 
    祭灶 居民有过 腊月二十三 的,有过 腊月二十四 的。民彦:“官祭三,民祭四”祖辈相传!不能调动,改换祭日,叫做“倒灶”。迷信传说这天是灶王回天堂向玉皇回报民间家事的日子,各家都把厨房、锅灶打扫干净,晚上在灶前焚香化纸,口念“老灶爷上天,好话多说,歹说少学,保俺全家平安”,并且把化好的米糖贴锅灶门上,叫“灶王吃糖”。俗以为灶王吃了糖,嘴甜,上天光说好话。至今民间在这天仍有改善生活,放鞭炮的传统习俗。
        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,或在腊月,或在次年正月,古代官府在这一天堆个泥牛于衙前,叫做春牛。州、县主管官员,祭告天地后,用鞭子打春牛,象征着耕牛走动,春耕开始,所以立春又叫打春。民间用布缝制成公鸡,缀在小儿衣袖上,叫春公鸡,又叫打春鸡。
        此外,冬至日是“数九”天的开始,严冬到来,人们在这一天煮老母鸡汤喝,初伏是三伏天的第一日,酷暑到来,民间相传:这天早起喝一碗井冰水,说是可免中暑。

     相关连接 >>  无相关链接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